央视揭露抑郁休学潮:警示!勿让孩子陷入“第三个牢笼”中
《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里说,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人数已经到15.0%了,里面一半是还在学校的学生,还有41%的曾因为抑郁而暂停学业。
《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里说,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人数已经到15.0%了,里面一半是还在学校的学生,还有41%的曾因为抑郁而暂停学业。
2019年,正值事业巅峰的蔡磊收到一个沉重的消息:他被确诊为渐冻症。
清晨六点,王阿姨依然睡不着。她已经忘了有多少个夜晚是这样无休止地翻来覆去,总是觉得心事压在心头,什么都不顺。关灯、闭眼、计数、深呼吸,尝遍了身边所有自救的“偏方”,但焦虑和低落并没有如释重负。
来咨询的那一天,正下着毛毛雨,而落座之后,我才真正感觉细雨正一点点地浸润到我的心里,那是阿梅连续不断的泪水。
提到失眠和抑郁,多数人会想到“压力大”“想太多”,却少有人留意背后“肝血不足”的问题。在中医看来,肝是身体的“情绪调节器”和“睡眠滋养源”,肝血充足时,人能睡得香、心情稳;肝血不够,就像机器没了润滑油,既会导致入睡难、易醒,又会让人情绪低落、烦躁焦虑。尤其现在
贵州就有这样的一对夫妻,他们在25年前痛失爱子,在辛苦的寻子道路上,丈夫因抑郁情绪堆积已久,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留下妻子张雪霞独自上路。
插图来源 |Alja Horvat25岁的某个周末清晨,我坐在上海出租屋的飘窗上,手里捧着一杯热牛奶,看着楼下弄堂里早起的老人慢悠悠地买豆浆。阳光透过纱窗落在笔记本上,上面写着“今天和妈妈视频,她夸我新写的文章好看”。指尖触到纸面的温度,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把自
黄昏时分,小区里传来孩子们的欢笑。林阿姨看着自家13岁的儿子涛涛,心头却难掩沉重——涛涛学习好,从不惹事,邻里都称他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可谁能想到,这样一个“懂事、听话”的孩子,却悄悄在日记里写下了“好累,不想继续了”的话语。直到医院正式诊断为重度抑郁症,父母才
清晨六点半,手机闹钟还没响,林薇就猛地睁开了眼。窗外的天刚蒙蒙亮,小区里的路灯还亮着,橘黄色的光透过窗帘缝隙,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。她侧头看了眼身边熟睡的丈夫陈凯,他眉头微蹙,似乎还在为上周项目上线时的 BUG 烦恼。
那颗指甲盖大小的小白片,有时像半夜的烧烤,一口下去直呼满足;又像黏在鞋底的口香糖,甩也甩不掉。今天咱把医嘱、黑市、警示条一口气端上桌,尝尝这锅“焦虑加药片”的麻辣乱炖。
作为成都的精神科医生,接诊过太多“明明很努力却反复陷入抑郁”的患者。如果你家孩子也长期被抑郁困扰,一定要警惕这4个隐形“绊脚石”!
近日,美国心脏协会(AHA)发布科学声明指出,多达一半的心梗后患者可能会经历某种形式的心理困扰(psychological distress),包括抑郁、焦虑、心理社会应激、创伤后应激障碍,而心梗后心理困扰(PMPD)与不良心脏事件复发风险增加相关。
在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浪潮中,精神压力已成为不少国人日常体验中的高频词汇。有人说“是欲望太满,总盯着别人的生活”,也有人叹“现实太难,买房、养娃压得喘不过气”。其实,国人的压力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欲望与现实在社会、个人、家庭间相互缠绕的结果,我们不妨从身边能
没人想到,那场被传得沸沸扬扬的“坐大腿”风波,真相竟藏在一张被炭火烧掉半边的纸条里。
2025年8月初爆发,赵露思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,控诉公司多项违约行为。
明明外面阳光灿烂,推开家门却像掉进冰窟。别人口中的“温暖港湾”,对你却是无形的精神牢笼。一进门就呼吸困难、心口发堵——莫名烦躁,莫名孤独。即便家人都在,欢声笑语中依然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。
情绪反刍,是抑郁常见的“暗雷”,不是一句话能解释完的毛病;它像回放机,一遍一遍放旧片,一次一次啃旧伤;它像漩涡,把你拉向过去,耗尽当下的力气。
情绪 抑郁 步法 activation 暗雷 2025-09-30 17:32 4
宝宝安静入睡,家中一片祥和,你却莫名流泪;家人关怀备至,你却感到孤独无助,甚至对挚爱的宝宝也产生疏离;身体疲惫不堪,内心更是充满无力与自责……
青少年抑郁问题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,假期这一特殊节点,更需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。本文将带大家深入了解“青少年抑郁”,借助国庆中秋小长假开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旅。
兄弟姐妹们,今天咱们聊聊那点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生。你是不是也曾觉得,自己走到低谷,遭遇挫折,心里那叫一个焦虑、抑郁,感觉扛不住了?别怕,这种感觉人人都有,关键是我们怎么面对它。